慈禧在左右的搀扶下来到大雄宝殿,她抬头见大殿门上方高悬着一块匾额,上面镶嵌着“古汴名蓝”四个金粉大字,眼睛一亮,心想:真乃天赐良机!昔日,老娘让你这秃驴就死在眼前。便问:“智清方丈安在?”智清忙上前答话:“贫僧在此,老佛爷有何吩咐?”慈禧沉下脸来,指着匾上的四个大字问道:“智清你知罪吗?”智清一看匾额,马上晓畅慈禧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,但他故装不知说道:“贫僧学识浅薄,请老佛爷明示。”没等慈禧开口,李莲英早知太后之意,立即上前喝道:“你这秃驴好大胆子,竟敢犯讳!来人!将这秃驴拿下,请老佛爷发落。” 为啥说匾上的字犯讳呢?原来匾额上的“古汴名蓝”四个字就是“古城汴梁名寺”之意,佛经上把众僧居住的地方叫“伽蓝”,简称“蓝”。殊不知慈禧的乳名叫蓝儿,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,凡是帝王的名字,不准民间擅自使用,如果与名字相同必须用其他的字代替,这叫避讳。可巧,大雄宝殿匾额上的“蓝”字主犯了慈禧的名字,这岂不犯了弥天大罪?这时,慈禧走到智清面前,假惺惺地说道:“弟子本是佛门中人,我本不愿加罪于你,可惜王法难容,因此地是佛门圣地,本宫不开杀戒,赐你自裁,现大殿前有一放生池,你就投池吧!” 智清也不答话,整整袈裟对天遥拜过后,走到放生池边纵身跳进池内。慈禧看智清自裁,微微一笑,正待起身,忽见放生池内爬出一个人来,慈禧以为是什么怪物,仔细一看,原来是智清。她不禁大怒,喝道:“大胆智清,竟敢违抗懿旨!来人……”没等慈禧说完,智清早已水淋淋地走到慈禧面前,说道:“贫僧岂敢违旨?贫僧刚刚走到奈何桥上,被一个人拦了返来,无奈贫道只好又回到阳间。” 慈禧哪里相信,她冷笑一声,问道:“何人如此大胆?竟敢违抗本宫之命。” 智清答道:“禀太后,此人乃是先帝乾隆天子。先帝亲口所言,此匾是他亲笔所题,与贫僧无关,故叫贫僧回到阳间。” 智清说得头头是道,慈禧心里也迷惑起来,她忙问道:“既是先帝所题,为何没有先帝落款?” 智清答道:“想当年乾隆盛世,天下太平,黎民安乐,朝臣皆服。先帝为体察民情,多次南巡路过开封来本寺降香。他看本寺香火旺盛,众僧皆安心诵经念佛,一时兴至,故御笔亲题匾额。只因先帝是微服出访,故不便留名。” 慈禧听智清说得有根有据,不由半信半疑,又问道:“先帝既是微服出访,你寺又怎知是他御笔呢?” 智清答道:“本寺原先不知,之后,先帝在太和殿召见河南巡抚时提及此事,巡抚告知本寺并嘱咐本寺将此匾高悬于大雄宝殿上,方以灿烂千秋。”慈禧听了转头问开封知府:“此话当真?”知府小心翼翼地答道:“此匾确系先帝所题,开封府志上有记录,臣去取府志,请老佛爷览阅。” 慈禧自发没趣,挥一挥手说:“不必啦,退下!”李莲英见主子进退维谷,忙解围说:“方丈不要介意,刚才不过是老佛爷给你开个玩笑。” 智清又接着说:“刚才在奈何桥头,先帝还说不知哪个不肖子孙竟和老祖宗开起玩笑来了,连寡人的御笔也不熟悉。” 慈禧明知是智清借先人之口辱骂自己,可又无言答对,一时搞得狼(wolf)狈不堪。 智清心想:昔日,当着朝臣和众人之面狠狠撕了慈禧的脸也算是为开封百姓出一口气,平了心头之恨,如再持续折腾下去,一旦弓弦崩断就不好收场了,不如给她个台阶下来。想到这里就对慈禧说道:“刚才先帝又嘱咐小僧,让贫僧告之老佛爷,列宗列祖创业不易,他把‘蓝’字赐予太后,要你上应天命,下顺民心,一统江山。” 慈禧明知智清话中有话,也只好顺着台阶下,说道:“本宫决不负先帝之望,今将御匾给贵寺留下,‘蓝’字本宫带走,永远留在身边铭记先嘱。” 慈禧嘴里这么说,可心里却像吃了苍蝇(fly)一样七上八下直翻腾。她万万没有想到,自己堂堂皇太后竟被一个小小僧人戏弄,早知如此,何必来汴京一游?就这样,因慈禧拿走了相国寺大雄宝殿匾额上的“蓝”字,因此至今匾额上都只剩下“古汴名”三个字了。 此篇报告在古刹相国寺和尚智清巧妙地与慈禧太后斗智,解救百姓并嘲讽慈禧的故事。 解救百姓的开封相国寺长老智清侠肝义胆,机警多谋,他巧妙地利用计策,既帮助了全城百姓,又讽刺了慈禧太后,为国家出了气,还解救了自己。 在这个故事中,智清巧妙地利用“姜”与“江”的谐音,让慈禧太后哑口无言。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聪明的巨大力量。 慈禧太后借“古汴名蓝”四字伺机报复,让智清投池自裁时,更显出他的机警幽默, 让慈禧气得咬牙切齿但又抓不到任何把柄。 这通知我们,与坏势力作斗争时,不要用蛮力,要善用脑力,打击对手,保全自己。 |